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汽车百科 > 行业资讯 > 造车新势力的“第1辆”与“第1万辆”

造车新势力的“第1辆”与“第1万辆”

2018-12-15  行业资讯 爱卡汽车 王涛

      “双十二”这天晚上,汽车朋友圈又间歇性沸腾一把。其实,这个圈子时不常地总有热点发生,但是今年尤其多,以至于三两天没发生点什么热点事件都觉得不正常了。热点多的同时,热点的温度也在整体降温。就拿小鹏G3上市这事儿来说,一个新车上市也能引起全行业的聚焦,换做以前,BBA的首发新车也没见这么受关注,包括现在也一样,传统车上市热度远不及新势力。

  

      再过两天,蔚来的第二款车ES6也要上市。一向善于制造沸点的蔚来已经早早在各大网络平台洒下“礼花弹”,每天揭秘一位神秘嘉宾,直到15号发布会开始,就算不让全国沸腾,最起码也要让汽车圈来个“大爆炸”。

      抓住年末的尾巴,该上市的上市,该交付的交付,把2018年要做的事情快点清仓处理,也好迎接崭新的一年,至于那些首款车正在酝酿中的造车企业,今年也尽力而为了。曾经说造车新势力最后最多留下一两家、两三家、四五家的预判,似乎开始端倪初现。有个疑问,普遍在2015年前后集中开始成长起来的新势力,今天有人交付,有人却还停留在要造一台什么样的车上,决定速度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是资本吗?记得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玮说过一句话,“没有一家真正成功的企业背后成功的原因,完完全全只是因为资本。所以,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其实这场“造车运动”实质上还是资本运动,跟前两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创业潮差不多,只不过有人玩自行车,有人玩汽车,有人做出行,有人造汽车。所以造车新势力的逻辑也是如此,模式是根本,除此之外必须要有好的策略,也就是打法。

  

      第1辆车的意义

      几乎同时站在起跑线上,但是各家新势力的起跑姿势不同,第一站的目的地也不一样。就拿蔚来来说,其第一辆车是纯电动超跑EP9,其实也就是象征性地告诉大家,”我要造车了,而且我有造跑车的实力,但我实际上要给你们的是纯电动SUV。”而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蔚来ES8上市销售。所以,EP9的存在意义只是一块敲门砖,目的是塑造一个高大上的品牌定位。前途汽车也是这个策略,先造纯电动超跑树立一个高端品牌形象,之后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车等等。但前途太过认真,直接将超跑量产车上市销售了,在超跑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诚然这款K50超跑的确够惊艳,但60万的价格也够惊艳。讲真,现在没有几个土豪肯花这个价钱买一辆纯电动超跑,而前途真正符合普遍大众诉求的车迟迟还未到。本来是几乎相同的模式,但打法上稍有不同就导致了前途与蔚来的造车速度也不同。

      同样在第一辆车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的还有车和家,第一款车SEV号称是小而美的电动车,小到最多只能容纳2个人。记得2016年采访李想时,他不承认SEV是低速电动车,而强调是一款科技产品,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用户停车难的问题。当时正是对低速电动车归属权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到现在也没个明确的身份。SEV最后因为合法性争议的问题无疾而终,这也大概消耗了不到2年的时间。到了今年11月,车和家的第二款车理想智造ONE才正式公布。

  

      像小鹏、威马等品牌,第一款亮相车就是最后要进行量产的车,倒是比较典型的保守派,没有太多的品牌战术,亮相什么就量产什么。所以,这是最省钱省时省力的策略,也是很多新势力都采取的一种策略。而为何对于造车会有不同的策略,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所不同。

     第10000辆车是个坎儿,然后呢?

      都说造一辆好车不难,难的是量产车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和管理去执行。1万辆,或者严格意义上说是一定的规模化,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是个坎儿。因为这是考验资本、产品、生产、供应链、策略等综合能力的关键时候。有的企业可能在资本上就无法支撑规模化的量产,更何谈其他方面。

  

      我想说的不是人尽皆知的造车怎么难,而我想表达的是,量产形成一定规模后,接近于真正的造车企业,而非更多互联网企业本质时,该如何守住这门生意,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有的企业其实在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而有的企业还仅限于先把车造出来再说。拿车和家最近刚发布的理想制造ONE来说,别人都做纯电动,创始人李想偏偏做增程式电动车,就是要跟电动车续航里程的焦虑死磕。ONE这款车标称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可以达到700km,碾压特斯拉MODEL X 100D的552km,不但跑到了阿里无人区,挑战电动车极限,而且还不用充电。如果你当李想是拯救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救世主,为造车而造车,那就错了。

  

      回想他造的第一款纯电动小型车SEV,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进军出行市场,因为小型车方便好停车。今天这款增程式电动SUV是他2016年脑海里想象出来的成品,也是为了满足出行市场需要,解决的痛点则是长距离行驶的里程焦虑。在李想的计划中,ONE之后还将有一款纯电动车,专门为出行市场而设计。甚至还将与滴滴出行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定制款出行车。重要的是联合运营,也就是说,车和家也要参与出行收益分成。这就说明,未来,车和家可能不仅仅是纯粹的造车企业,更是要向出行公司一点点转变,或者也可以说是多角度延伸。

      与车和家不同的是,一些造车新势力终将复制现有模式,大规模量产后,不仅把车卖给C端用户,还要卖给B端分时租赁等出行公司,就像现在的传统车企那样,也做一个专业的汽车生产制造商。但话说回来,等你的车大规律量产后,出行公司的签约供应商早就排长队了。

      不过,传统车企都在瞄准出行市场,比如吉利已经与戴姆勒成立了出行公司,戴姆勒与奔驰也成立了出行公司,像这样的车企强强联手进军出行市场,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李想呢?车还没造出来。滴滴也未必坚若磐石,有更好的合作伙伴自然也不会放过,毕竟人家也得考虑时机与盈利问题。

      蔚来其实和几乎大部分新势力的想法一样,似乎没有想得太长远,而是着眼于当下,就是先挤进造车大军中。除了蔚来ES6、ES8以外,蔚来还与广汽、长安成立了合资公司,为了生产中低端车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华人运通想得倒是更长远的事,不仅仅是造车,而是要造能上天,能下水的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最终要做智慧城市,就是把车、路、人等都互联起来。不过目前来看,这门生意太过虚幻。智慧城市的建立不但需要基础设施的跟进建设,而且还需要快速的网络信号铺设。大家都把希望寄托于5G,但有了5G又能怎样,网速比4G快了不少,但就能一定能支撑万物互联?恐怕5G被寄予的期望过高。

  

      编辑总结:造车新势力的想法落实起来会受到各种限制,以至于推进受质疑,但是给汽车、以及这个时代带来的创新理念值得探究。指不定哪天,汽车真的能上天、能下海。眼下,有的生意做得起来,有的做不起来。但归根到底,别把汽车当棋子去谋划未来,汽车就是汽车,未来再怎么精彩,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操控性等,也都不能打半点折扣。

 

「造车新势力的“第1辆”与“第1万辆”」相关推荐

1. 造车新势力的“第1辆”与“第1万辆”

2. 造车新势力的“创变之路”已变得崎岖坎坷

3. 创变谈|造车新势力亮出“第二张牌”

4. 长城汽车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5. 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诱惑”与“难题”

6. 丰田1元转让混动技术的“阴谋”与“阳谋”

7. 电动皮卡的“热情”与“尴尬”

8. 造车新势力的变革之路 陷阱不断

9. 造车新势力的365天:奇点开放/蔚来重体验

10. 造车新势力的焦虑 产品交付成为资本的分水岭

本文来源:https://baike.wangaiche.com/a191716.html

「造车新势力的“第1辆”与“第1万辆”」相关文章

「造车新势力的“第1辆”与“第1万辆”」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