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汽车百科 > 行业资讯 > 融资鏖战正酣 新造车势力能否弯道超车

融资鏖战正酣 新造车势力能否弯道超车

2013-06-17  行业资讯 中国经营报 刘珊珊

  

  造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资本的青睐让这场“游戏”更加激烈,无论先行者亦或先驱者,他们都是这场造车运动的铺路者。

  3月22日,新兴造车企业车和家宣布完成3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经纬中国和首钢基金旗下新能源基金领投;加上本轮融资,成立仅两年的车和家已经融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57.55亿元人民币。车和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为了争取生产资质,有意识地选择了人民币基金,而没有加速融资。”他补充表示,“我们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如果一次不成功,其实再也没有出牌的机会,哪怕融到钱都没有用。因为在融资之后,最主要的是保证底层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国内资本流向出现了一个新趋势,数以百亿计的资本加入流向了新兴造车行业。但造车比想象要难,资本的涌入也加速了新造车势力的融资大战,同时新兴造车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留给他们的时间到底还有多久?这些“新兴弄潮儿”如何面对大浪淘沙?

  资本游戏?

  仅三年多的时间,这场声势浩大的造车运动已经初具规模。互联网企业、传统车企以及新兴造车势力纷纷投入到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中。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国内出现了超过60家新兴造车企业,其中既有例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车和家、奇点汽车这样的互联网造车企业;也有传统车企出身的传统汽车人士建立的新兴造车公司,例如拜腾汽车、威马汽车等;也有零部件企业跨界的搅局着,例如前途汽车、万向汽车等。

  而在这场运动中,除了新兴造车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刷新之外;作为资本市场的新生宠儿,新兴造车企业的融资金额也不断刷新记录。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整个新兴造车企业已经完成了225亿元~235亿元。

  随着造车运动的推进,新兴造车企业量产在即,他们对资金表现出更加急切的需求。记者从过往的信息整理发现,2017年最后一个季度,新兴造车企业完成的融资数额已经超过了之前的三个季度,更是超过了前两年融资金额(230亿元)的一半。

  在车和家创始人李想看来,“资本市场对于新兴造车的热度仍在持续,并逐步向先行者集中。除了在产业链布局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本,纯财务资本也看准了机会将会大手笔投入。”换而言之,接下来新兴造车企业仍将备受资本青睐,融资活动仍将继续,融资规模也会扩大。

  “对于新兴造车企业而言,持续不断的融资计划一方面说明造车新势力的确被投资人看好,这一行业尚属于蓝海;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新兴造车企业对于资本市场的依赖,企业的造车对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资本不能够支撑,部分造车企业也或将有可能陷入困境。”一位汽车行业资深投资人如是说道。

  豪赌未来

  对于新兴造车企业来讲,2017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这一年,新兴造车势力备受关注,在市场掀起一波涟漪,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这一年,国家层面,从政策上鼓励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为新兴造车势力提供了契机;同样是这一年,新兴造车势力也逐渐从PPT造车走到了量产阶段,有了量产车型。

  去年各家基本上都推出了量产车型,并制定了量产车型上市时间。记者在梳理新兴造车企业量产计划发现,大多量产上市时间都集中在今年,2018年成为新兴造车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

  但无论是作为可能颠覆未来汽车产业的创新者,还是被资本簇拥的机会主义者,业内对新兴造车势力仍存有质疑,他们能否有足够的竞争力来面对市场的竞争?

  绕不过去的资质关是新兴造车企业最根本的痛,去年6月国家暂停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工作,至今仍未恢复。而在过往获得“准生证”的15家企业中无一家是新兴造车企业。临近量产尾期,箭在弦上的新兴造车企业采用了迂回战术,或是通过代工模式,或是通过控股方式来获得资质。虽然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加速新兴造车企业的造车速度,但是拥有造车资质的“壳”并不常见,代工的利弊也明显。因此,对于新兴造车企业而言,资质一关仍需要攻破,造车制造环节并不可忽视。

  此外,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已成现实。这些新兴造车企业诞生在补贴时代,而量产上市则是在补贴退坡之后,如何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和传统车企的同级竞争品抢夺市场,或是他们刚一问世就要面对的难题。互联网+的模式为新兴造车势力提供了竞争优势,智能网联成为其“秘密武器”,但当下传统车企也在加码智能网联建设,当全面推广时,新兴造车势力是否还能保持竞争力也值得深思。

  另外,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新兴造车企业的互联网思维盛行,相对缺少传统的造车缜密思维,目前新兴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的矛盾已经凸显。”不仅如此,“资本的青睐为新兴造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保障,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已经变成了下一轮融资与时间的竞争,而不是产品研发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上述投资人如是说道。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田永秋认为,“今年新兴造车企业的量产车型将会集中落地,今年也或成为一个小的分水岭,如果资金不够很可能支撑不下来。”对于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业内普遍认为,尽管目前新兴造车企业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有三四家。何小鹏也曾表示,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生死存亡的一年,再经过淘汰赛最能也只有两三名“选手”能够剩下来。

 

「融资鏖战正酣 新造车势力能否弯道超车」相关推荐

1. 融资鏖战正酣 新造车势力能否弯道超车

2. 电动车能否助力自主品牌弯道超车?

3. 10家新造车势力融资情况对比 蔚来百亿规模

4. SUV市场激战正酣 比亚迪唐抢占先机

5. 充电10分钟续驶290公里 快充市场激战正酣

6. 氢能“万亿级”市场蛋糕抢夺战正酣

7. 挣扎良久的造车新势力能否匹敌特斯拉?

8. 汽车消费大转向 风行欲“弯道超车”

9. 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先搞定电机电控吧

10. 王侠:中国汽车要摒弃弯道超车的幻想

本文来源:https://baike.wangaiche.com/a45153.html

「融资鏖战正酣 新造车势力能否弯道超车」相关文章

「融资鏖战正酣 新造车势力能否弯道超车」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