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汽车百科 > 行业资讯 > 自动驾驶临量产 初创公司需要造血能力

自动驾驶临量产 初创公司需要造血能力

2019-08-28  行业资讯 汽车之家 鲍彬斌

      2019-2020年,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或许是具有转折意义的节点,不论是l3级自动驾驶,还是l4级的robotaxi(机器人出租车),大部分企业将在这段时间实现所谓的量产和示范运营。在行业初现曙光、理想照进现实之际,对于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群体来说,似乎又面临着别样的处境。行业对于初创公司的生存拷问日益紧迫,在马拉松的终点,创新的力量究竟还有多少机会?

  

      60秒快速阅读:

      1、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可谓全链条“百花齐放”,但以l3/l4级为目标的企业最为显眼。

      2、在自动驾驶由“demo”向商业化量产过渡的阶段,行业“洗牌”或将在接下来两年中发生。

      3、robotaxi、l3、adas领域竞争残酷,但初创公司依然有切入细分场景的机会。

      4、过硬的技术实力是初创公司获得造血能力的基础条件。

      本土初创公司“场景”目标明确

      自动驾驶的链条很长,国内初创公司一般都凭借着软件或硬件等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在产业链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有的精通于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有的专注于智能算法。可以说,从上游的传感器、芯片到adas,再到l4级自动驾驶,国内初创公司可谓全链条“百花齐放”。

  

      在国内,曝光度(暂且不论正负面及公司是否倒闭)比较高的基本多为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企业。相比起处于产业链条上游的公司而言,他们有着更高的“知名度”。

      这些企业大多致力于l3或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粗略地划分,l4级的落地场景一般为robotaxi,而l3级主要分为hwp(高速自动驾驶)和tjp(拥堵自动驾驶)。大部分初创公司将市场方向锁定在乘用车领域,其中一类可以算是技术提供商,另一类则偏向于出行服务商的角色。除了乘用车场景外,也有部分企业以商用车(物流)为目标,其中包括园区物流配送及高速卡车编队等。

  

      未来两年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会倒下一批?

      2016-2017年,被业内认为是自动驾驶行业的“高光时刻”,但进入2018年以后,萧萧寒意开始在业内弥漫,更准确地说是市场逐渐回归冷静。促成这股寒意的原因是多维的,比如行业内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质疑(2018年,uber和waymo的两起自动驾驶事故引起了全行业震动),以及资本寒冬到来等等。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部分企业的发展不太顺利,内斗、倒闭等传闻开始流传。归根结底,萦绕在初创公司头上的还是自动驾驶技术难以实现商业落地。

      “接下来两年,初创公司可能会死掉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该人士为全球顶尖tier 1供应商某业务副总裁)对汽车之家如此表示,整个市场对自动驾驶的热情逐渐褪去,并恢复了平静。该人士称,“搞demo谁都能搞出个一二三来,但是做量产就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初创公司具备其中某一个条件是不行的,整车上涉及的系统很多,其他配套技术是否支持自动驾驶落地?技术层面暂且不管,法规上又是否支持?”

  

      这种说法得到了比亚迪智能网联产品专家章建德的认同,“决定初创公司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仅从技术变现的层面来看,未来两年是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最艰难的两年。”

      对此观点章建德提出了四点依据:

      1、demo时代结束——从2009年至今的10年间,几乎每家汽车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曾打造过自动驾驶demo展示车,但事实证明demo展示的使命已经完成;

      2、demo测试无结点——行业内出现了利用demo进行“长周期”公开道路测试的案例。waymo已经进行了上百亿英里(同样超过百亿公里)的测试(路测 仿真),目前还是以测试为主,对于国内更复杂的道路条件来说,又需要多长的道路测试呢?可见,长周期、大投入必不可少;

      3、短期内不具备大规模量产乘用车上路条件——法律、标准、保险、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功能安全、自动驾驶场景涵盖率等条件都不成熟(有的甚至连初级都达不到),导致乘用车自动驾驶短期内无法落地,进一步导致初创公司资金回笼慢;

      4、特殊场景自动驾驶运营模式不清晰——园区、港口、矿山等特殊环境的自动驾驶运营模式及市场还没有打开,自动驾驶公司正在摸索当中。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没有直面驳斥“倒下一批”的说法,但他反过来思考认为,“未来两年将会有一批企业跑出来”。同时,吴甘沙也不认同目前业内流传的“自动驾驶竞争进入下半场”的观点。

      吴甘沙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竞”与“争”区别开来看待,上半程属于“铁人三项”比赛,也就是“竞”,而下半程“下围棋”才是“争”。“目前还是属于‘铁人三项’比赛,处于‘竞’的阶段,还没有到‘争’的阶段。”他还认为,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有三个难跨过的能力关口:技术力、产品力和数据力。

      未来两三年,很多企业可能过不了产品力这一关。

      吴甘沙称,“产品力,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把demo变成一个可大规模量产的商品。最直接地来说,车上不能再放安全员了,自动驾驶汽车要覆盖所有的场景。这就非常难了,很多企业会被卡在这个关口。但如果过了这个关口,市场会进入到‘抢地盘’的阶段,也就是开始‘下围棋’了。”

  

      因此,从上述主机厂、供应商以及初创公司三方的观点来看,自动驾驶当前恰好走到了从demo转向商业化量产的节点。竞争门槛将被大幅提高,整个行业会进入一轮“洗牌”的阶段。

      robotaxi、l3、adas三条路线的竞争压力

      l2级的adas、l3级的hwp/tjp以及l4级的robotaxi,这三条路线是初创公司主攻的方向。但这三条线路的现实状况对初创公司来说似乎都显得“不太友好”。

      当下,adas市场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全球adas市场份额基本被头部的几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垄断。在乘用车领域,大陆集团、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博世等几大供应商占据了全球超过65%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2017-2022年中国汽车驾驶辅助系统(adas)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这种情况在国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很难凭借“小力量”撬动“大格局”。

  

      对于l3级自动驾驶,尽管有多家车企声称2020年将实现l3的量产,但基本上都属于tjp功能,对于hwp则还需要时间。汽车之家对l3量产有过专门探讨,业内专家对于“l3量产”也并不十分看好,量产远不等于普及。(参见:2020年自动驾驶爆发?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waymo可以算作是推广robotaxi的先锋,商用出租车服务项目waymo one于2018年12月就已经正式上线。不过,waymo one项目无论是场景覆盖还是车队数量都非常有限。纵然,包括戴姆勒、通用cruise、百度等企业都对robotaxi跃跃欲试,但前景依然不明朗。通用cruise之所以推迟部署robotaxi,就是因为不得不在安全性和规模化等问题上妥协。

      综合来看,adas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可量产,l3级在中短期内可实现量产,而robotaxi则还需要等待。吴甘沙将adas归类为“短线”,l3级属于“中线”,而robotaxi则属于“长线”。

  

      章建德认为,初创公司在这三条路线上都面临着残酷竞争。adas与安全相关,初创公司相比起先入者(如博世、大陆等)而言,除了能够提供快速的技术支持外,几乎没有其他优势。另外,初创公司面临量产难题,拿l3来说,传统tier 1供应商更擅长也更适合开发l3。因为l3量产还包含l2级的驾驶辅助功能,这些功能与制动/转向等执行机构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更加困难。

      不过,站在初创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所思考的是在压力之下还能做些什么。

      对于robotaxi(长线),吴甘沙认为,初创公司未来可能会有两条路:一是被大公司“招安”,比如被车企收购等;二是也有可能“猛虎下山”。

      其中,“猛虎下山”又有两种内涵:其一是“降维打击”,将原先robotaxi相对较强的技术在一些更简单的场景里实现落地,比如无人小巴、环卫清洁车等;其二是“由奢入俭”,从robotaxi进入垂直细分领域后,整个打法完全不同。比如,robotaxi的方案要针对细分场景重新配置,因为成本覆盖不了;另外细分场景的特殊性可能迫使初创公司做出更多妥协,会完全超越技术层面,因为客户会提出各种“不可理喻”的要求。

  

      对于l3(中线),吴甘沙称,l3的复杂性已经远超一家初创公司的能力所及,但如果在某一领域有优势(比如算法能力强,特别精深于中国复杂路况),那么也有可能成为直接面向车企的tier 1或者是面向供应商tier 2。

      至于adas(短线),初创公司更大程度上会去做“农村根据地”。吴甘沙表示,在l2级市场,博世、大陆等已经非常强大,初创公司可以做巨头来不及做或者看不上的领域。

      初创公司该如何走得更远?

      绝大部分初创公司都尚未盈利。可以预见,继续融资依然是企业走下去的关键所在。另外,被“招安”也不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造血能力”才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复杂的市场环境已经开始压缩初创公司的时间窗口,他们的生存空间依然存在,但是未来窗口期还在不在就不好说了。”strategy analytics自动驾驶行业分析师刘文尧认为,初创公司要存活下来,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实力,能够提供车规级的解决方案,这是企业培养造血能力的基础所在。

      吴甘沙认为,要走向成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三力”(技术力、产品力、数据力)。其次,要善于调配资源,并能够掌握“火候”。

      “初创公司不可能有丰富资源去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要分清自己的长、短线,比如用一个技术平台去支撑多个长、短线业务。同时有能力判断哪条线能够快速地实现商业落地。”吴甘沙认为,判断是否具备商业落地条件主要有三点:一是否是客户刚需;二是该技术是否可以真正无人化(去掉安全员);三是账能不能算得过来(能否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这三点是初创公司掌握“火候”的关键。三点同时满足,则能实现商业落地,企业才能获得造血能力。

  

      同时,吴甘沙认为,初创公司还要以一种“新物种”的视角去思考自动驾驶,并且对汽车行业存有敬畏之心。

      全文总结:

      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喧嚣伴随着理性,风险裹挟着机遇,“高歌猛进”的投机者终究会被淘汰出局,若要在这场自动驾驶的马拉松中胜出,就需要良好的毅力、体力和耐力。尽管初创公司在面对实力强大的车企、供应商亦或是科技巨头时显得力量单薄,但初创没有大公司的包袱,他们的最大优势在于高度灵活的反应能力和技术专业性,这赋予了他们更强的适应能力。
  

 

「自动驾驶临量产 初创公司需要造血能力」相关推荐

1. 自动驾驶临量产 初创公司需要造血能力

2. 观致裁员解不开定位之锁 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3. 企业造血能力待提高 新能源汽车期待“续航

4. 中国新能源汽车初创公司需抱团取暖

5. 为提升续航能力 大众集团投资初创公司

6. Verizon投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Renovo

7.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图森未来完成B轮融资

8. 强强合作 PSA与初创公司研发4级自动驾驶

9. PSA牵手初创公司 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10. Quanergy或成首个申IPO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本文来源:https://baike.wangaiche.com/a203562.html

「自动驾驶临量产 初创公司需要造血能力」相关文章

「自动驾驶临量产 初创公司需要造血能力」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