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汽车百科 > 行业资讯 > 进军东南亚 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

进军东南亚 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

2012-10-28  行业资讯 汽车观察家

  1941年12月,随着日本战机向珍珠岛投下第一颗炸弹开始,太平洋战争爆发。三年零八个月以后,以英美为主的同盟国赢得战争,将日本军队赶出东南亚。但70年后的今天,日本人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占领了东南亚,这次他们的武器不是坦克,是汽车。

  在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中,日本车企牢牢占据着80%以上的份额,任凭欧美韩巨头轮番交战,都不曾让日本车企的主导地位动摇一分一毫。而随着吉利成功收购马来西亚车企宝腾49.9%的股份,“第二次太平洋战争”的主角,换成了中国。

  

  这一次,吉利能否完成美国人、德国人和韩国人都未能实现的目标,在日本车企的后院——东南亚市场抢下一块蛋糕呢?

  东南亚——欧美“列强”的伤心地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改变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对于美国车企而言,这两次危机让他们在美国本土丧失掉了大片份额,但对于车小、油耗低的日本车而言,这两次危机反而是拓展势力版图的天赐良机。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美国,70年代以后,美国一众车企在东南亚也开始难以为继,相继退出,它们留下的领地被丰田、本田等日本品牌接收。如今,日本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达到了80%以上,其中在部分国家的份额达到了95%以上,甚至超过了日系车在日本本土的市场占比。

  将东南亚称为日本车企的后院,毫不夸张。对于这样一个有着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其它车企自然不会坐视被日本人掌控,过去二三十年里,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德国的大众,韩国的现代起亚、法国的标致雪铁龙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集团,都尝试过敲开这块市场,但都收效甚微。

  首先,想在东南亚立足,单靠进口是决然行不通的,巨额的关税和贸易壁垒是巨大的阻碍,想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建厂投产是绕不开的一条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底特律三巨头曾考虑在拥有6500万人口的泰国建厂,克莱斯勒率先将切诺基(Cherokee)少量引入,但在生产规模、供应网络和销售渠道方面都无法匹敌日本对手,而和CR-V、RAV4这些日本车型相比,Cherokee的成本也居高不下。1995年进入泰国之后,不到五年,克莱斯勒铩羽而归。

  

  通用和福特吸取了克莱斯勒的教训,意识到要立足东南亚,必须将规模提上去,于是它们在泰国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打造面向全球生产基地,生产Ranger、Colorado等小型皮卡。这些在泰国生产的车型确实在海外其它市场收获了成就,但在当地,通用和福特依然无法说服消费者放弃深受信赖的日本品牌。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通用和福特在泰国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5%。

  其它车企在东南亚的表现并没比美国人好到哪儿去,起亚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印尼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但在不久之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就迅速夭折。如今,现代、起亚在当地的份额只有1%。

  2013年,大众考虑在印尼建造一座全新的工厂,但在对自己的成本架构与日本对手进行对比评估之后,他们发现如果自己在当地投产汽车,那么生产的每一辆汽车都将亏钱。不到一年,大众放弃了这个计划。

  日本人的坚固堡垒

  如果问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是哪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美国,而对于日本以外其它国家的车企而言,最让它们头疼的可能是东南亚。

  美国市场竞争之激烈,主要源自当地消费者对汽车品质、性能、可靠性的高要求,而在东南亚市场,所有车企必须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才有机会参与竞争,这个问题就是成本。

  

  精于算计的日本人,能够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做出质量可靠的产品。除了这一点,日本车企本身还占据着先发优势,它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军东南亚,之后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供销体系,并与当地政府培养了融洽的关系,一些国家关于汽车产业的政策制定,日本车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从泰国到印尼,从菲律宾到越南,日本车企的经销店和服务中心遍布各地,零备件价格低廉、二手车保值率高、品牌口碑良好。

  

  有了这些先天优势,日系车就有能力将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成本都控制到最低,这点是美国、德国和韩国车企都不具备的优势,而要在东南亚抗衡日系车,将生产、销量规模提升上去是盈利的根本,但没有成本优势,它们又很难培养出竞争力。

  这是一个死循环。

  除了注重性价比和可靠性这个共性之外,东南亚各国市场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泰国消费者十分钟爱轻型皮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市场类似,偏爱小型轿车,印尼市场与中国乡村市场类似,喜爱装载力强的MPV,菲律宾市场中SUV相对比较受欢迎。这些车型,日本车企都有物美价廉、质量可靠的相应产品。

  

  我们将目光投向东南亚西边的印度,玛鲁蒂铃木在当地占据着一半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不仅是印尼、泰国、菲律宾这些东南亚国家,连同南亚的印度在内,整个亚洲南部和东南部都被日本人牢牢把控着。

  吉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死角的日本后院。吉利入股宝腾汽车,就是瞄准的东南亚市场,它面对日本对手的强大优势,真的有机会吗?

  入股宝腾,只是拿到了入场券

  

  宝腾是马来西亚的一个本土车企,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曾经取得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而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家在技术、可靠性方面都无法与日本对手抗衡的车企逐渐没落,即便在政府继续扶持的情况下也开始难以为继。

  就是这样一个孱弱的品牌,在过去十几年里曾吸引过几十家车企的收购意愿,其中大众在十年前就曾差点对宝腾实行控股,不过由于马来西亚政府视宝腾为民族骄傲,不愿交出一半以上的股权,最后双方互不妥协而导致交易失败。

  吉利对宝腾的接触始于2012年,到去年年中宝腾正式招标开始,对这家车企感兴趣的不下20家公司,吉利就是在如此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历经长期艰苦的谈判才最终拿下了49.9%的股份。

  

  宝腾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要想在东南亚与日本车企较量,就必须要在当地培养起生产、采购、销售、服务这一整套体系,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尝试了建厂,但面对日本车企的先天优势,都没能取得突破。这样一来,收购宝腾就可以直接利用其在东南亚建立起来的采购、生产、经销体系以及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吉利收购宝腾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李书福在不久前甚至公开发过牢骚,称与马来西亚政府的谈判太过艰难而选择放弃。最终宝腾花落吉利,与吉利愿意接受49.9%的股权比例肯定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也让马来西亚政府感受到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光明前景。

  但是,吉利入股宝腾只是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一个起点,吉利在中国市场与日系品牌并未直接交锋,它们的定价区间依然有着明显的距离。而来到东南亚,日本车企已经将势力渗入到了最低的区间,来到这个战场上,吉利将首次与日本人展开硬碰硬的巷战。

  

  二战时的太平洋战场上,盟国依靠美国为主的军力击败了日本,如今在汽车市场,美国、欧洲和韩国都留下败绩,中国车企将首次成为抗击日本对手的主力。

 

「进军东南亚 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相关推荐

1. 进军东南亚 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

2. 吉利欲并购宝腾51%股份进军东南亚市场

3. 吉利今日与宝腾签约 将进军东南亚市场

4. PSA与NAZA集团签订协议进军东南亚

5. 丰田/软银的合资公司宣布进军东南亚

6. 破产/裁员 2018年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多难?

7. 退出东南亚 Uber将东南亚业务出售给Grab

8. 是高考难?还是认清这些“双胞胎车”难?

9. 准备进军东盟市场 吉利或控股宝腾汽车

10. 下雨天开车上路烦事多 车轮防打滑有多难

本文来源:https://baike.wangaiche.com/a30224.html

「进军东南亚 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相关文章

「进军东南亚 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