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汽车百科 > 行业资讯 > 中美专家如何看待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

中美专家如何看待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

2012-09-20  行业资讯 每日汽车 张玉硕

  中美在汽车领域展开合作本质互利共赢,但在新的国际化形势之下,如何在智能互联自动驾驶领域形成合力?诸位中美行业专家如是说。

  4月20日举行、一场以"创变格局 智联世界"为主题的2017中美汽车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车展期间举行,来自汽车制造、智能互联和法律政策等领域的中美专家们纷纷亮相,围绕"新形势下的国际化新路径"、"智能驾驶产业化难题"两大话题展开,探讨当前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机会。

  

  在当今美国特朗普总统就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国际关系下,诸多专家认为中美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依然的大有可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杨琳坚信“合作能为中美人民带来巨大的“选择红利”,“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市场选择已让两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

  2016年,全球汽车销量达到9385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超过2800万车,连续八年全球第一,美国汽车销量为1755万辆,自经济危机以来屡创新高,两国市场销量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近一半。

  

  杨琳表示:“近年来,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为主要特征的汽车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而共享出行又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美两国是这一场变革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比如,两国都把制造业的升级强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抓,都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两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排名前两位,加起来占全球总销量的86%;两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尤其是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中美两国虽然汽车工业基础、政策环境、资源禀赋都各有特点,在新技术及用户需求变化的驱动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中美两国的合作契机在哪里?如何分享双方的经验和教训?美国密西根州经济发展署高级副总裁、汽车产业办公室高级顾问Kevin T.Kerrigan、伟世通全球副总裁Tim Yerdon、长城华冠、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美国密西根大学制造研究主任倪军等分别从传统汽车制造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相结合、发展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与自动驾驶等分享了观点。

  

  随后还探讨了“新形势下的国际化新路径”和“智能驾驶产业化难题”两大议题。就如何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辩证关系、产品、技术(路线)、人才、资本等产业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再平衡进行了深度解读。

  在智能驾驶产业化方面,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奇点汽车创始人、CEO沈海寅、Theis咨询公司创始人Ronald L.Theis等讨论了智能驾驶产业化在法律层面、技术标准、企业上下游合作、发展速度和商业模式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此次高峰论坛的精彩摘录:

  合作能为中美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选择红利”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杨琳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市场选择已让两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事实证明,合作能为中美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选择红利”。

  

  “新技术与人才可让密歇根州重回巅峰”

  -美国密西根州经济发展署高级副总裁、汽车产业办公室高级顾问Kevin T.Kerrigan

  投资于新技术和人才,包括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还有互联汽车,密歇根才能够在未来重返我们汽车行业的顶峰。

  

  未来移动方式,用户体验第一位

  -奇瑞汽车副总经理白雷蒙

  我们觉得我们仍然需要构建智能移动出行新型生态,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有绝佳的体验,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融合在一起。

  

  把驾驶转变成一种常态

  -蔚来首席信息官及数字运营负责人Ganesh Iyer

  我觉得在汽车这个领域,在今天的数字时代,我觉得奢侈也就是时间,所以我们在美国的公司愿景就是要让人们能够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的使命则是把驾驶转变成一种常态,就是说不管我们是谁,不管我们到哪一个车里面,我们不仅仅是驾驶员,我们仍然是我们自己,我们仍然拥有自由。

  

  汽车生态圈中一个从业者的思考

  -伟世通全球副总裁Tim Yerdon

  我们刚才提到了过去的发展就是过去18个月所看到的变化多过过去18年的变化,未来如何呢?第一个是全数字化的座舱,这个座舱将会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我们都知道用户的体验现在在不断的变化,当我们看所谓的拼车、共享、经济或者是未来的一些趋势的时候,我们的消费者体验都在发生变化,在未来五年,当我们设计汽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我们的司机和驾驶员,他在驾驶的时候体验如何,我们的整个乘客在驾驶的过程当中是否享受整个旅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作为在汽车生态圈当中的一个从业者,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新形势下之的国际化新路径

  

  用户体验的变化将给车企带来驱动力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何举刚

  我觉得现在确实汽车行业出现很多新的技术,包括智能互联,包括通信技术、互联技术、人工智能等等给人带来了一些用户体验的变化,从技术层面和其他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驱动力。从我们的用户,特别是我们的80后90后用户,用智能产品的用户也变了,第一个变化是技术,第二个是用户变化让我们的汽车也发生变化。

  

  抓住窗口期发力才有可能成功

  -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群

  以过去传统的模式进行运营,新进入者很难去影响这个行业。但是在新的环境下,新进入者会整合新的资源形成新的模式,对于这种后发优势其实也是稍纵即逝,所以要非常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时间窗口去发力和切入,去实现有可能的成功。

  

  中美可进行多种路线新能源探讨

  -美国密西根大学制造研究主任倪军

  其实中美汽车之间新能源领域有很多的合作契机,新能源领域有很多的新方向,中国政府推新能源,我个人认为推的偏了一点,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很多东西忽视掉了,纯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不管再政府补贴,包括特斯拉也好包括其他的,根本的问题就是电池技术的瓶颈没有大的突破,电池寿命和汽车寿命不匹配,我觉得可以有潜力的也是通过中美之间的这种合作,可以往前突破的是燃料电池堆为基准的,燃料电池是车载技术、基础设施等等。

  

  新形势下的全球化是一种良好的运营模式

  - 伟世通公司Upton Bowden:

  全球化就是能够用这个技术的手段去真正服务我们全球的客户,去利用当地的环境和制造,然后量身定制的服务每个个性化的市场。

  

  全球化使供应商能够离终端客户更近

  -迪克森律师事务所中国负责人、合作人 Mark Heusel

  中国的供应商或者说很多中国的公司,现在要搬到北美的话,他们其实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能够生产大规模的高质量的汽车,而且效率非常高,能够很好的去支持全球的平台。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全球化这个概念的受益者。

  

  越是国际化就越有机会成为强者

  -《汽车观察》杂志总编辑刘小勇

  国际化是一个潮流,是一个趋势,而且是不可逆转的。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国际化其实应该是一个最经济、最高效的一种发展方式,也是一种共享经济,共享的就是全球的资源和全球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做全球本地化,做全球平台上的本地配套。当然国际化也会考验我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甚至对文化的融合能力。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越是国际化就越有机会成为强者。

  

  智能驾驶产业化难题

  

  智能驾驶的难题在法律和标准不统一

  -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

  第一个最大的难题现在还是法律层面上面的,比如说我们的无人驾驶汽车,现在到外面去测试,我们现在上路是非法的,警察要抓我们,因为我上面装了一个雷达,那叫非法改装。所以我们都没有一个合法的地方去试这个车,但是大家都在试,大家偷偷摸摸把车开上去,你抓不到也就这样了。

  技术标准还是不统一,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整个这一套无人驾驶的设计理念,其他人是其他的设计理念,大家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来路上我们的无人驾驶汽车跑上去了,其他家的无人驾驶汽车跑上去了,我们之间有没有冲突,因为我们的决策机制,我们对环境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是遵循不同的标准。

  

  一步跳到Level 5自动驾驶

  -奇点汽车CEO沈海寅

  其实在过去一直有两条路线,有一条路线比如说像以前的谷歌也好、百度也好,他们做得更多是要一步跳到全自动的无人驾驶,或者一步跳到Level5,我们一步跳到无人驾驶的路很遥远,你必须通过车本身的迭代实现技术的进步。

  

  自动驾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李霖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允许自动驾驶车上路测试等,这在国内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地方,我们国家的强制性标准等同于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就是法律,这些东西都必须有一定修订。我觉得,智能驾驶要完全实现产业化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在像园区道路等简单的场景下或者特定的场景下进行测试,也许某种特种的商用车自动驾驶产业化会快一点。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弯道超车不可取,换道超车可行

  -无比视汽车产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淑萍

  (自动驾驶)这个过程当中不是说靠政策、靠钱就能砸出来这个行业的,这是一个科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钱、靠产业、靠政策强压能够一下子走到我们这几年听的非常多的一句话叫弯道超车,我个人不是很认可这句话,另外一句话换道超车我比较认可,弯道超车没有那么容易,包括基础在那边,法律这些基础,技术的基础,甚至这个市场的用户理解度的基础,都是有差距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自动驾驶问题

  -Theis咨询公司创始人 Ronald L.Theis

  我觉得无人驾驶这一块,行业也是可以最终达成一致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技术发展的速度有可能远远的要超出了人们所能够准备的时间,也就是说大家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这个技术就已经成熟了,所以我们更多应该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中美专家如何看待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相关推荐

1. 中美专家如何看待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

2. 美专家:中国汽车产业各领域同步发展

3. 深评:如何看待比亚迪长安合作电池业务

4. 如何看待众泰汽车 是英雄还是狗熊?

5. 不求第一?奔驰如何看待豪华车销量竞逐

6. 讲法亦讲情 如何看待荣威i6“增配”投诉

7. 长城净利润下跌 如何看待未来长城盈利能力

8. 如何看待大众第6代A级车的“模块化”生产?

9. 空调能否成为董明珠进军汽车领域的“跳板”

10. 外媒:中美两国推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本文来源:https://baike.wangaiche.com/a27782.html

「中美专家如何看待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相关文章

「中美专家如何看待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